首页 资讯 正文

党旗下的青春|许国屏的艺术人生:一支笛、一件事、一辈子

体育正文 133 0

党旗下的青春|许国屏的艺术人生:一支笛、一件事、一辈子

党旗下的青春|许国屏的艺术人生:一支笛、一件事、一辈子

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,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入行,上海市(shì)委宣传部(xuānchuánbù)机关团委、市科技团工委、市卫生健康(jiànkāng)委团委持续推进第三期“党旗下的青春”初心寻访。 活动走访上海科技、卫生、宣传思想(sīxiǎng)文化战线的老党员、老干部、老专家,引领广大青年在(zài)跨越年代的对话中感悟初心(xīn)使命,在老一辈的峥嵘故事中汲取奋进力量,脚踏实地、善作善成,坚定不移听党话、跟党走,共同奏响“青春心向党,一起向未来”的澎湃(pēngpài)和声。 本篇聚焦笛子演奏家许国屏的(de)艺术人生。 许国屏,男,1940年12月出生,1974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。著名笛子演奏家(yǎnzòujiā)、国家一级演奏员,享受(xiǎngshòu)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(zhuānjiā),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,上海中华笛文化研究所(yánjiūsuǒ)艺术总监、研究员。曾任中国福利会儿童艺术剧院艺术教育部(jiàoyùbù)主任,上海音协竹笛专业委员会名誉会长,上海儿童音乐学会常务副会长。 许国屏长期从事笛子(dízi)演奏研究,发明多功能组合式民族管乐器,编撰《少儿(shàoér)竖笛(shùdí)教程》《简易竖笛演奏法及合奏曲集》《儿童民族乐队实用手册》等多部著作。曾获国务院(guówùyuàn)文化艺术突出贡献奖、国家文化部科技进步奖、上海市劳动模范、上海市优秀(yōuxiù)共产党员、上海市优秀艺术教育工作者等荣誉。 这是一场(yīchǎng)穿越时空的生命对话。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,你或许不会(búhuì)相信眼前这位目光坚毅、步履(bùlǚ)矫健的长者已经年过八旬,更难以想象他曾与癌症进行过长达20多年的艰辛抗争。时至今日,每当谈及这场关乎(guānhū)生死的考验,他依旧展示出超乎常人的乐观(lèguān)心态:“人活在世界上,总要有种精神。我要抓住生命的尾巴,多为(duōwèi)民族音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。” 许国(xǔguó)屏近照。李想 摄 时间回溯到1940年,上海嵩山路44号(根据历史考证(kǎozhèng)解放前为36号),这是许国屏出生的地方。他(tā)的父亲许光毅是我国著名的民族音乐家,受到家庭(jiātíng)熏陶和父亲的耳濡目染,许国屏从(cóng)9岁起便开始跟随著名的笛子演奏家陆春龄学笛,从此与竹笛结下了不解之缘。 在(zài)当时,学习条件还十分艰苦,民乐教学往往是口传心授,还没有现成的理论和(hé)教材,但是许国屏却对笛子情有独钟,只要有机会(jīhuì)他就勤加练习、反复琢磨。在他的印象中,父亲和陆老师不仅教他习得音乐,更是让他在言传身教中学(zhōngxué)会了做人的道理。 “那个时候我父亲他们教学生还是业余的(de),有的小青年交不起学费怎么办呢?我父亲就义务教他们,经常不要(búyào)钱的。”在向陆春龄拜师(bàishī)学笛的过程中,许国屏也时常被老师一言一行所打动:“无论是教学,还是演出,他都(dōu)不收费,也没有架子。所以,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人民艺术家。”有了(le)前辈作为榜样,学艺的道路便不再迷茫,这份热爱民族音乐的世代传承,深深地在许国屏的心里埋下了艺术的种子,逐渐引导他走上了自己(zìjǐ)的艺术人生(yìshùrénshēng)之路。 16岁那年,正逢宋庆龄创办的中国福利会儿童(értóng)艺术剧院(yìshùjùyuàn)(yìshùjùyuàn)招收乐手,许国屏抓住机会,登上了自己的第一个“舞台”。“刚进儿童艺术剧院的时候,其实没有什么大(dà)的想法,就是想找一份好工作。”在儿童艺术剧院学习、工作的这段时间,宋庆龄先生(xiānshēng)对少年儿童无微不至的关怀让许国屏印象深刻,“她是一个很亲切的人,每次见到我们都要(yào)检查我们的头发、指甲是否整洁,还要看看耳背有没有洗干净,提醒我们要注重仪容仪表、要讲卫生(jiǎngwèishēng)。” 得益于宋庆龄(sòngqìnglíng)对于儿童艺术工作的关心,许国(xǔguó)屏有幸接触到儿童艺术领域一批德高望重的老师,在这里,他与小伙伴们边学习(xuéxí)、边工作,竹笛的演奏技艺也日渐精湛。在演出活动之余,许国屏还经常到学校(xuéxiào)给小朋友们演奏,担任中福会少年宫的兼职“小先生”,这为他日后的“音乐长征”打下(dǎxià)了扎实的教学基础。 “站在台上为观众演奏的(de)是小舞台,深入田间地头搞大众文艺才是真正站上了大舞台。”许国屏既(jì)是这么(zhème)说的,也是这么做的。除了在剧场演奏,许国屏还经常深入农村、工厂、部队开展慰问演出,为了(wèile)让民族音乐走向社会的大舞台,许国屏开启了他的“音乐长征”。 “我的(de)父亲(fùqīn)是蛮支持的,我爱人呢(ne),她也(yě)不(bù)反对,但仍然是有点不理解。”与之相对应的,是时代洪流裹挟而来的“金钱热”:由于经济状况不好,许多同行纷纷下海、改行,同时,来自(láizì)西洋乐器的冲击和欧美、港台流行音乐的涌入,使得课堂里的民族音乐逐渐被边缘化。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许国屏毅然决然地投入到民族音乐普及的事业中。 许国屏深入(shēnrù)山区辅导青年教师。受访者供图 说干就干,许国屏骑着老旧的(de)自行车,穿梭于上海的大街小巷,跑到各个学校了解(liǎojiě)情况。他发现,相较于流行音乐,孩子们对于民族音乐(mínzúyīnyuè)的热情普遍(pǔbiàn)不高,民族音乐要“后继有人”的紧迫感驱使他找寻新路。 许国(xǔguó)屏想到(dào)可以从笛子入手,通过与学校(xuéxiào)沟通合作,将民族乐器逐步普及到学校课堂。考虑到竹笛要横着(zhe)演奏,还需要贴上笛膜,这对于从未接触过乐器的孩子们(men)来说还是有着不小的难度。于是,他自掏腰包从上海民族乐器厂订制了一批竖笛(shùdí),竖笛的演奏简单易学,学生们通过学习竖笛还可以掌握基础的乐理基础,培养一定的民乐兴趣,在他的推动下,竖笛教学(jiàoxué)逐步在校园普及。在此基础上,许国屏又带领同学们学习琵琶、二胡、扬琴等民族乐器,组建民乐队、参加各种比赛(bǐsài),经过(jīngguò)许国屏的不懈努力,不少学校都把民乐教学当作教学特色进行推广,取得了不错的成效。 许国屏和他(tā)发明的多功能组合式民族管乐器。受访者供图 为了进一步将民族乐器发扬光大,许国屏(píng)还(hái)创造性地发明了多功能组合式民族管乐器,它既保持了我国民族乐器的传统(chuántǒng)特色,又能同时吹奏竖笛、横笛、巴乌、葫芦丝、箫等(děng)多种音色,一经问世便获得首届国际爱因斯坦博览会金奖(jīnjiǎng)、全国“星火杯”创造发明一等奖、上海市优秀发明一等奖等诸多荣誉。 民族音乐的(de)改革创新,仅靠一个(yígè)人的探索显然是不够的,还需要家庭、学校(xuéxiào)和社会的共同努力。为了发动更多的人加入到弘扬民族音乐的队伍中来,许国屏(píng)选择从编撰教材(jiàocái)入手,开始梳理和总结民族音乐的教学理论。在当时,像样的教材还不多见,许国屏在深入(shēnrù)农村、山区开展音乐教学实践的基础上,决定以《怎样组织笛鼓队》为题,写一本民族器乐普及(pǔjí)活动(huódòng)的指导教程(jiàochéng)。他希望通过(tōngguò)笛子配合民间锣鼓的演奏,组成(zǔchéng)一个简易乐队,在乡村将民族器乐活动普及开来。此后,许国屏还陆续针对课堂教学、盲童教学和乐队演奏等不同特点,陆续编撰了《直吹笛子十八课》《少儿竹笛教程》《儿童民族乐队实用手册》《盲文民族乐器教材》等多部著作,不少教材被修订再版发行并沿用至今。 许国屏编撰的经典(jīngdiǎn)教材依旧沿用至今。受访者供图 许国屏曾打趣说:“我的一生,有人帮(bāng)我总结了四个字(zì)——‘跑跑写写’,就是把在‘音乐长征’路上的所见所闻用文字记载下来。” 可是,长征的路注定不是一条坦途。正当许国屏满怀激情投入到民乐教育的征程上时,命运似乎跟他(tā)开了一个(yígè)玩笑。 2003年(nián)10月(yuè),许国屏回到家后突然(tūrán)发现大便带血,一整夜(yīzhěngyè)流血不止。后来到医院检查,被(bèi)查出罹患胃印戒细胞癌。这种癌症由于恶性程度极高,许多(xǔduō)患上此病的(de)人所剩的时间也不过三五个(sānwǔgè)月,因此又(yòu)被称为“胃癌之王”。此时,社区居民们一致投票选举他来担任居委会主任,处在生死关头的许国屏,上手术台前还惦挂着手头的工作。面对这样的情形,曾经热心社区服务的老伴也忍不住劝说,希望许国屏安心治疗。许国屏却觉得:“如果只是为了保命,在家闲着也没有意义;但是能把工作做好,人也心情愉快了,反而有助于身体康复。” 许国屏在社区开展(kāizhǎn)竹笛教学。受访者供图 就这样,在经历过六次化疗、切除了(le)三分之二的胃后,许国屏(píng)一下瘦了二十多斤。但也许正是应了那句“热爱可抵岁月漫长”,许国屏“工作(gōngzuò)有利于保命”的“歪理”却离奇地应验了:在手术(shǒushù)治疗(zhìliáo)后的几年里(lǐ),许国屏的身体逐渐恢复健康,他不仅成功闯过了命运的“鬼门关”,还把工作做得有声有色,连续获得了上海市先进居委会主任、社区文化先进工作者、社区精神文明先进工作者等诸多荣誉。 在谈到这段经历,许国屏也感慨地说:“实际上,这个癌症啊你不要怕,一方面要配合医生(yīshēng)积极治疗,另一方面这个心态也很重要,做更多有用的事情,让心态保持高兴、轻松(qīngsōng)和愉快,就(jiù)能增强免疫功能,身体也就自然好了(le)。” 经历过(guò)病痛(bìngtòng)的(de)考验,让他对生命与事业的关系有了(le)更为深刻的理解,同时更加坚定了他服务社会、普及民乐的决心。考虑到自己年事已高,身体较为(jiàowéi)虚弱,他逐渐将目光投身于自家居住的社区。多年来,他坚持在社区学校义务开办笛子班、在静安寺街道组建笛子队,举办迎奥运、迎世博千笛演奏会等多场大型文化活动,在身边掀起了学习(xuéxí)民族器乐的热潮。 许国屏常说(shuō):“一个人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,但是我们可以尽量拓展它的宽度、厚度(hòudù)和高度。”时至今日,八十五岁高龄的许国屏仍然奔走在推广(tuīguǎng)民族音乐的一线,他希望尽余生(yúshēng)之所能,把生命最美、最真挚的——爱的旋律奉献给更多的人。 许国屏与青年(qīngnián)交流。李想 摄 周建宇(jiànyǔ) 李想 苑晓阳 王芷薇 (本文来自澎湃新闻(xīnwén),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“澎湃新闻”APP)
党旗下的青春|许国屏的艺术人生:一支笛、一件事、一辈子

欢迎 发表评论:

评论列表

暂时没有评论
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